说到风湿性心脏病,就必然先要谈到风湿热。风湿热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它的发病关键在于链球菌菌体的荚膜是由透明质酸组成的,而这种透明质酸与我们人体的滑膜以及关节液的透明质酸蛋白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性。同时A组链球菌的蛋白质抗原与人体心瓣膜存在交叉抗原性,可以引起交叉免疫反应,这一交叉反应在风湿热瓣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非常重要,它使得我们自身的保护机制反而变为了致病的原因,因此风湿性心脏病其实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外链球菌还会产生多种细胞外毒素,在其致病性中也起重要作用。多关节炎症是风湿热常见的初发症状,发生率高达75%以上。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灼热、疼痛和活动受限等情况。而心脏炎是儿童病例中较重要的表现,约占40%~80%,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或全心炎。风湿热大部分能够不经治疗自行康复,绝大部分病程是1~3个月,少数伴发严重心肌炎者,病程可持续6个月或更长。其中有明显心脏炎的患者预后更差,常常会转归为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的受累部位是二尖瓣,约占总发病率的70%。
受免疫反应的影响,早期瓣膜病变造成二尖瓣瓣膜的增厚,后期瓣叶会钙化僵硬、粘连,引起狭窄并常常合并关闭不全。由此会引起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一系列改变,并出现如呼吸困难、嘴唇发绀、咳嗽咳血、肝脏淤血肿大,双下肢水肿等心脏衰竭的临床症状。在处置方面,一般患者早期心功能没有影响的时候,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当病人出现症状,同时心功能达到II级时,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通常根据病情,可采用的手术方式有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交界扩张分离术,闭式和直视二尖瓣手术等方式。
在重大疾病保险定义中的心脏瓣膜手术(指为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实际实施了开胸手术的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的手术)通常是指较后一种手术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目前临床医生对于瓣膜的处理是非常谨慎的,一般能够进行修复的就不进行置换,毕竟用自己的比用异体甚至机械的要安全的多。即使在必须置换的时候,医生也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挑选生物或机械瓣膜进行置换。例如对还没生育的年轻女性,一般医生会偏向于使用生物瓣膜,这样不会由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对女性的生育产生影响。(也因此这部分病人将来会面临第二次手术)